朋友書店
  • トップ
  • 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 從國家社會、人群交流到邁向現代的歷程

輸入

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 從國家社會、人群交流到邁向現代的歷程

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 從國家社會、人群交流到邁向現代的歷程

輸入

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 從國家社會、人群交流到邁向現代的歷程

著者
葛兆光 馬場公彥 王明珂 梁其姿 林冠群 陳國棟 呂實強 陳豐祥 王汎森 張玉法 呂芳上 藍適齊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月日
2020.12
価格
¥5,016
ページ数
480
ISBN番号
9789570532944
説明
 本文所謂的「近世」是從宋代說起,認為宋遼澶淵之盟是很重要的分水嶺,此後,宋代文化才開始真正定型,不但有自己的特色,且南北文化發生逆轉,政治策略和文化取向也有所轉換。
 其中,最重要的應屬「胡漢問題」的變化。澶淵之盟把胡與漢、大宋和契丹,各自劃開,胡漢從唐代的內部問題,變成了我與他、華與夷的外部問題。此時,從一個沒有明確邊界的「帝國」概念,因國力衰微而變成在民族上、疆域上、文化上和認同上都很清晰的,單一的漢族國家。
 大約在兩千多年前的「秦皇漢武」時代,一個在文化上有延續性,在政治上有同一性的帝國──中國,大概就已形成直到隋唐,中國仍是一個對東亞有籠罩性,對域內各種族有控制力的大帝國。漢唐時期的中國雖是大帝國,但不太有「外國」意識與「國際」秩序,雖然有若干可以抗衡這個帝國的異族力量,但此時的觀念世界裡,尚未有對等的「敵國」或若干個「外國」,它彷彿籠罩「天下」。
 澶淵之盟後的宋朝認為:大帝國是無法維持的,多民族是無法控制的,唐朝是個不可企及的楷模。處於國際環境中的宋朝,有了內外之別,開始收縮在一個疆域有限、民族單一、認同明確的「中國」。因此,宋代的中國在國際環境、領土邊界、貿易經濟、國民認同等方面,已有類似近代的「國家」意識。宋代對異族異文化的拒絕,以及對本土文化的強化,已漸形成近世的國家與認同。
 這一轉變,在觀念上由實際的策略轉為想像的秩序,從真正制度上的居高臨下變成想像世界中的自我安慰;在政治上,從傲慢的天朝大國態度變成了實際的對等外交方略;在思想上,從天下主義轉化為自我想像的民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