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書店
  • トップ
  •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

輸入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

輸入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

著者
刘扬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年月日
2024.09
価格
¥10,428
ISBN番号
9787501082797
説明
本书为刘扬的博士论文,以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2010年至2012年发掘获得的13146件石制品为研究对象,从原料来源与利用、石核剥片技术、工具类型和修理技术、石制品拼合等几个方面对遗址石器工业进行研究,并通过实验考古学的方法对石片生产过程和方式等人类行为予以分析。还与国内相关遗址对比研究,发现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具有非常鲜明的本土化特点,是中国华北地区小石器工业传统连续演化的重要一环,也为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附带杂交”理论提供了文化上的证据。乌兰木伦遗址下部相对较早到上部相对较晚文化层,石制品面貌变化不大,体现出石器技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国外相关遗址对比表明,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表现出一些西方旧石器文化元素。带铤石镞的传播路线,与现代人走出非洲的北线迁徙路线一致。即早期现代人向北最先到达北非,并将该地区Aterian文化流行的带铤石镞带到世界其他地区,而乌兰木伦遗址是连接东亚的重要中转站。本书研究认为乌兰木伦遗址具有狩猎屠宰场的性质,而不是人类长期居住的场所。古人类在这里狩猎、打制石器、屠宰动物,并发生了生活行为。较厚的地层堆积以及不同文化层连续稳定的石器技术,表明遗址被同一人群长期重复利用。本书还从组织能力和计划深度两个方面对乌兰木伦遗址古人类的认知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行为的现代性。古人类在原料选择、石核剥片的预制性和复杂性、工具修理、复杂工具设计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策划型技术,表明已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特别是带铤石镞的出现表明“安全狩猎”和“系统狩猎”已经出现,而这正是行为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值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