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
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輸入
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 出版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月日
- 2024.12
- 価格
- ¥2,695
- ISBN番号
- 9787521865967
- 在庫
- お問い合わせください
- 説明
-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式现代化自身发展特殊性的融合,契合了党的二十大强调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辩证思维。因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轻重缓急的实践处理依赖首先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串联”与“并联”的关系问题,内涵了以“串”带“并”,以“并”促“串”的发展逻辑。是一个长期量变积累到质变的串联动态过程,这些不同节点发展目标又体现了由总的量变到总的质变过程中的部分量变到部分质变的渐进式特点。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又是政治力量、资本力量、社会力量三维力量的融合。一方面中国的社会力量和资本力量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资本力量总体上受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某种制约或引导,政治力量依然延续了传统意义上的独立性和人民性。中国的这三种力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总体上保持基本平衡,动力来源主要是通过体制建构和不断的制度变革来实现一个后来者的现代化赶超。实现了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对西方现代化的突破,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成功破解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成功破解了政府和市场这个经济学世界性难题;成功破解了所谓“亨廷顿悖论”;成功破解了“国强必霸”的西方现代化侵略逻辑,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创立了世界现代化新的发展模式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农村现代化进展缓慢,存在“人地两空”、“三农萎缩”客观事实,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明显短板。农村现代化最核心的问题是以农地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的过程。毛泽东农村土地思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分界线。第一个阶段以“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逻辑主线;第二阶段以“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为逻辑主线。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广大农民吃饭的问题。邓小平“家庭联产承包”农村土地思想及其改革。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坚持人民立场,着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